易学是一门深奥的传统文化,普通人入门都比较难。上一篇文章介绍了阴历,阳历,阴阳和历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学习天干地支,五行八卦了。

风水养生,中医入门,易学学习,下面知识都是必须的!跟随博主,易学从这里入门!

天干地支与甲子

一甲子为何是60年?这中间有数学上,天文上,以及历史原因!

天干地支的数学基础

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由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而成。两者的最小公倍数为 60(10与12的最小公倍数),这意味着天干地支两两相配时,需经过60次组合才能完成一次完整循环,即从“甲子”到“癸亥”共60组,形成“六十甲子”周期。

配对规则

  • 天干与地支按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的顺序组合,避免奇偶错配(如甲子、乙丑合法,甲丑、乙寅则非法)。
  • 每60年完成一轮“干支”排列,周而复始,例如1984年为甲子年,2044年则再次回到甲子年。

天文历法的深层逻辑

  1. 行星会合周期的巧合
    古代观测发现,**木星(岁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约12年,土星约30年,两者会合周期为60年(12与30的最小公倍数)。而木星、土星、水星每隔60年会在一条直线上相会,这一现象被视为干支60年周期的天文依据。

  2. 螺旋式宇宙运行观
    古人认为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轨迹是螺旋式曲线,受多重天体引力影响(如太阳系绕银河系转动)。60年周期仅反映木星、土星等对地球的显著影响,而更长的天狼星、银河系周期(如2.58万年、2.25亿年)则解释了“每个甲子年实际能量不同”的玄学观点。

  3. 四时五行的匹配
    干支系统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结合,形成“纳音五行”体系。例如甲子、乙丑为“海中金”,丙寅、丁卯为“炉中火”等,这种分类既反映物质特性,也暗合季节、方位的能量变化。

历史发展与实际应用

  1. 起源争议
    传说干支由黄帝时期大臣大挠氏发明,但考古证据表明商代甲骨文已有完整六十甲子记载,实际使用应早于商代。汉武帝时期正式将干支纪年纳入官方历法,东汉后普及。

  2. 纪年规则的细化

    • :以立春为岁首,而非农历正月初一。例如1984年甲子年实际从1984年立春(约2月4日)至1985年立春。
    • 月、日、时:地支固定对应月份(如正月为寅月),时辰则每5天(60时辰)循环一次,与“五日一候”的节气划分呼应。
  3. 计算公式
    公历年份转换为干支的公式为:

    • 天干 = (年份 - 3) ÷ 10 的余数 → 对应甲(1)至癸(10);
    • 地支 = (年份 - 3) ÷ 12 的余数 → 对应子(1)至亥(12)。
      例如2024年为甲辰年:2024-3=2021,2021÷10余1(甲),2021÷12余5(辰)。

文化与哲学内涵

  1. 阴阳平衡
    十天干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十二地支同样分阴阳,形成动态平衡的宇宙观。
    例如“甲”象征万物破土而出(阳木),“子”代表阳气萌动(阳水),两者相生构成甲子的生机意象。

  2. 生命周期隐喻
    60年周期被赋予“人生一轮回”的象征意义,“花甲之年”即源于此。古人认为60岁后人体气血与自然周期同步更新。

总结

六十甲子的60年周期,本质是天干地支最小公倍数的数学结果,叠加木星、土星等行星会合的天文规律,再融入阴阳五行哲学形成的复合历法体系。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时间计量工具,更是宇宙观与生命观的凝练表达。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用来记录时间的一种传统方法,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历法、命理学等领域,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你想将任意阳历年份转化为干支、月干支、日干支,其实并不复杂。下面,我将结合全网知识库,一步步教你怎么操作。

天干地支一个周期称为一个甲子,一个甲子是60年

阳历年转干支

什么是干支?

干支是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的组合。

  •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年法从“甲子”年开始,每60年一个周期循环。

阳历年转干支的公式

将阳历年份转化为干支,可以使用以下公式:

  • 年干 = (年份 - 3) % 10

  • 年支 = (年份 - 3) % 12

公式中的“%”表示取余数。

img

月干支的计算

月地支的固定顺序

月地支是固定的,对应农历月份:

  • 1月:寅
  • 2月:卯
  • 3月:辰
  • 4月:巳
  • 5月:午
  • 6月:未
  • 7月:申
  • 8月:酉
  • 9月:戌
  • 10月:亥
  • 11月:子
  • 12月:丑

月天干的计算公式

月天干的计算公式为:

月天干 = (年干 + 月地支的序号 - 1) % 10

日干支的计算

日干支的计算公式

日干支的计算稍微复杂一些,需要用到以下公式:

  • 日干 = (年干 + 月天干 + 日) % 10
  • 日支 = (年支 + 月地支序号 + 日) % 12

注意事项

闰年的影响

闰年2月有29天,其他月份的天数不变。在计算日干支时,需注意闰年对月份的影响。

年干的特殊处理

如果年份小于等于3,年干公式中的“年份 - 3”会出现负数,此时需加10后再取余数。

月地支的固定顺序

月地支是固定的,但需注意农历月份与阳历月份的对应关系。例如,农历新年可能在阳历1月下旬或2月上旬,此时月份的干支可能会发生调整。

img

总结

通过以上步骤,你可以轻松将任意阳历年份转化为干支、月干支和日干支。虽然计算过程需要一定的耐心,但只要掌握了公式和规则,就能准确无误地完成转换。

日内计时系统

中国古代日内计时体系全解析:从十二时辰到更鼓制度

十二时辰制的起源与天文基础

中国古代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一制度始于西周,汉代正式以地支命名,唐宋时期普及。其划分依据包括:

  • 天文观测:根据太阳运行轨迹与十二地支方位对应,如子时对应正北,午时对应正南;
  • 行星周期:木星(岁星)公转周期约12年,土星约30年,两者会合周期60年,形成干支纪年的天文基础;
  • 阴阳平衡:阳时(子、寅、辰等)与阴时(丑、卯、巳等)交替,体现昼夜能量循环。

十二时辰详解:名称、时间与生活实践

每个时辰对应现代2小时,并与动物活动、五行属性深度关联:

时辰时间段别称生肖五行属性生活场景
子时23:00-01:00夜半万物蛰伏,中医养三焦经
寅时03:00-05:00平旦猛虎晨猎,诗人策马出行
午时11:00-13:00日中阳气鼎盛,刑场行斩首之刑
酉时17:00-19:00日入家禽归巢,文人观晚霞

特殊规则

  • 唐代前以整点划分(如子时0:00-2:00),宋以后分"初"“正”(子初23:00、子正0:00);
  • 立春为岁首,时辰划分需结合节气调整,与农历正月初一不完全对应。

计时工具:从日晷到漏刻的技术演进

日晷与圭表

  • 原理:通过太阳投影位置判断时间,晷面刻十二地支方位;
  • 局限:阴雨天失效,仅适用于白天。

img

  • 地平式日晷:地平日晷的晷面 必须水平;日晷的产生是从观察阳光下竖直物体影子的方向变化而开始的。但它必须在使用其他计时工具进行精确计时的条件下,根据表影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刻划,这显然是不方便的,但**如果采用均匀刻划的方法又会带来相当大的计时误差。**这是地平式日晷重大的缺陷。**晷面与地平面平行,晷针和晷面之间的夹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适合低纬度使用,**因其制造容易、安装简单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适合安放在公园、广场和学校等地。

img

  • 赤道式日晷:是日晷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其晷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面上的刻度等分,晷针与地轴平行,两端分别指向南北极, **晷针的仰角是当地的地理纬度,北半球的晷针高端指向北极星。**使用时,应注意周围没有遮蔽物遮挡。

漏刻系统

  • 结构:泄水型(壶水流出)与受水型(浮箭上升),汉代起与十二时辰结合;
  • 刻度演变
    • 西周:一昼夜100刻(每刻14分24秒);
    • 清代:改为96刻(每刻15分钟),与现代时间兼容。

唐代吕才发明的多壶式受水型漏刻

img

漏刻的刻箭多为木质,因此能留存下来的很少。图中双龙抱扶的刻箭,位于北京钟鼓楼复原的铜漏刻上,它会随着壶中水的增加而缓缓上升,上升一个刻度约需要14分24秒。

漏刻示意图

创新计时器

  • 水运仪象台:北宋苏颂发明,集天文观测与自动报时于一体,可精确至刻;
  • 大明殿灯漏:元代郭守敬创制,以水力驱动木偶报时,每刻鸣钟、每更击鼓。

夜间计时:更鼓制度与微观时间单位

五更划分

  • 一更:19:00-21:00(戌时),城门关闭;
  • 三更:23:00-01:00(子时),即“半夜三更”,执行宵禁。

微观时间计量

  • 一炷香≈30分钟(标准线香燃烧时间);
  • 佛教时间单位
    • 1弹指=7.2秒,1刹那=0.018秒;
    • “须臾”=48分钟,见于《摩诃僧祇律》。

文化衍生:时间哲学与实用价值

中医养生

  • 子午流注:气血按时辰流注特定经络,如寅时(3-5点)宜深睡养肺;
  • 养生口诀:“寅时晨练最宜人,午时小憩养心神”。

命理与占卜

  • 八字命理以出生时辰定命宫,需换算真太阳时(如北京经度误差导致时辰偏移);
  • 占星术中,时辰对应星宿方位,如"斗转星移"观北斗定四季。

文学意象

  • 张继《枫桥夜泊》“夜半钟声到客船”——子时孤寂;
  • 王安石《午枕》“日催红影上帘钩”——午时闲适。

对比现代计时:差异与传承

维度古代计时现代计时
划分基准太阳方位/生物钟原子钟标准化
最小单位刹那(0.018秒)纳秒(10⁻⁹秒)
文化属性融合五行、生肖、节气纯物理量
工具演进日晷→漏刻→机械钟电子表→卫星授时

结语

从子时的夜半钟声到午时的烈日当空,中国古代计时体系不仅是技术结晶,更是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具象化。十二时辰制以自然节律为本,漏刻技术展现精密匠心,而"更鼓声声"则勾勒出古代城市的时空秩序。这种将天文、人文、技术熔于一炉的时间智慧,至今仍在中医、农事与文化仪式中生生不息。

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的关系

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指的是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天干五行分阴阳,奇阳偶阴两分清;

甲乙为木丙丁火,戊巳为土庚辛金,

任癸为水配五行。

img

天干地支五行八卦图

五行八卦: 乾(qián)、坤(kūn)、震(zhèn)、巽(xùn)、坎(kǎn)、离(lí)、艮、(gèn)、兑(duì)。

天干地支: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时辰: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五行

五行概念始见于《尚书》,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动能。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星生克

◗五行方位: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

img

八卦

八卦相传伏羲所创,称为先天八卦;后,周文王从四时的推移,万物的生长收藏得出周易八卦,即后天八卦。

◗先天八卦: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先天八卦方位图如下:

img

◗后天八卦:

“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八卦与五行:

震、巽为木;木旺于春,衰于秋。

离为火;火旺于夏,衰于冬。

乾、兑为金;金旺于秋,衰于夏。

坎为水;水旺于冬,衰于辰戌丑未月。

坤、艮为土;土旺于辰戌丑未月,衰于春。

后天八卦手型图如下:

img

天干、地支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干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东方甲、乙木;

南方丙、丁火;

中央戊、己土;

西方庚、辛金;

北方壬、癸水。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地支与五行的关系:

子水鼠,丑土牛,寅木虎,卯木兔,辰土龙,巳火蛇,午火马,未土羊,申猴金,酉金鸡,戌土犬,亥水猪。

◗十二地支的时间指向:

按农历月份指向:

子为十一月,丑为十二月,寅为正月,卯为二月,辰为三月,巳为四月,午为五月,

未为六月,申为七月,酉为八月,戌为九月,亥为十月。

img

五行、八卦、干支方位图如下:

img

小结

以上即是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的关系了。

易学入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中医养生还是八字命理,都同宗同源。

易经是圣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通人事,对天地人三才的统一认识。

易经64卦其实就是记了64个小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有六个发展阶段,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可以指导人将自己的潜意识变成显意识,从而做出在当下最明智的选择,然后不断增加或强化事情发展的确定性,趋吉避凶就是一个不断纠偏和修正的过程。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了凡四训》,这是用来端正学习目的的。《了凡四训》有四个章节,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 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并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是其所作的家训,以此教诚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同时告诫世人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大家可以自己去搜一搜电子书,或者买一本看看,每次看都有收获!!!

《了凡四训》

话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其实是有一项也只有第1项是定的,后面的9项都是变化的。发现有啥特殊的地方了吗?变化!!!对吧,“易容术”该听过吧,这里的易就是一个含义,所以大家要对“易”有个基本认知。

但是理论课一般就是先讲易经由来、进化、意义深远balabala一堆,例如,易经有三种,分别是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周代的《周易》。《周易》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说实话我当初的学习顺序就是这样的,看书也是这样,听课也是这样,有用是肯定有用的,但是枯燥,有点消磨兴趣。

回忆起来,真正的转折点是我查字典和听不同的老师讲课把64卦的拼音标注清楚,能读之后!!!

网上五花八门、乱七八糟读啥的都有,甚至百度百科对部分读音也有争议。

例如,什么屯卦、夬卦,如果网上把这些都读错,基本不用看。但是像小畜卦、噬嗑卦的读音其实是有争议的,比如小畜卦百度百科收录读音是(xù),但是我听多家老师授课,含义确实是积蓄,因为这样就该把(chù)读成(xù)吗?畜就是牛羊啊,我认同应天老师的读音是(chù),此外噬嗑卦有读(shì hé)、(shì kē)、(shì kè)的,我学习完总结用的是(shì kè),就是上下咬合的意思。

乾(qián)坤(kūn)屯(zhūn)蒙(méng)需(xū)讼(sòng)师(shī),

比(bǐ)小(xiǎo)畜(chù)兮(xī)履(lǚ)泰(tài)否(pǐ)。

同(tóng)人(rén)大(dà)有(yǒu)谦(qiān)豫(yù)随(suí),

蛊(gǔ)临(lín)观(guān)兮(xī)噬(shì)嗑(kè)贲(bì)。

剥(bāo)复(fù)无(wú)妄(wàng)大(dà)畜(chù)颐(yí),

大(dà)过(guò)坎(kǎn)离(lí)三(sān)十(shí)备(bèi)。

咸(xián)恒(héng)遁(dùn)兮(xī)及(jí)大(dà)壮(zhuàng),

晋(jìn)与(yǔ)明(míng)夷(yí)家(jiā)人(rén)睽(kuí)。

蹇(jiǎn)解(xiè)损(sǔn)益(yì)夬(guài)姤(gòu)萃(cuì),

升(shēng)困(kùn)井(jǐng)革(gé)鼎(dǐng)震(zhèn)继(jì)。

艮(gèn)渐(jiàn)归(guī)妹(mèi)丰(fēng)旅(lǚ)巽(xùn),

兑(duì)涣(huàn)节(jié)兮(xī)中(zhōng)孚(fú)至(zhì)。

小(xiǎo)过(guò)既(jì)济(jì)兼(jiān)未(wèi)济(jì),

是(shì)为(wéi)下(xià)经(jīng)三(sān)十(shí)四(sì)。

会读就算入门了,就像小朋友背唐诗,反正我家娃当初背诗,并不知道意思,所以大家就当歌诀记忆,先背就对了!!!反正以后有用!!!

img

img

《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卦序歌

前面内容了解卦序歌读音后,多读几遍,读到熟悉为止!!!

熟悉到什么程度呢?自己检验一下,每一句提示第一个字读音,能大概蹦出一整句。

img

为啥一上来背这个?因为卦序歌是64卦的目录啊!!!

在初学者分不清阴阳那些小杠杠的的时候,这个可以用来查卦解卦,当然,这一阶段的解卦就只是去查查每一卦每一爻所讲的小故事而已。

问题又来啦,爻!!!是嘛玩意?

就是古人结绳记事的叉叉

img

两个叉叉代表啥?跟卦有什么关系?

得先知道阴阳之分,三个爻排列组合凑成八卦之一,任意两个上下组合凑成六十四卦之一。就是要这样简单粗暴!!!

听过无极生太极,太极化两仪,两仪推四象,四象生八卦吧。不知道啥意思没关系,觉得耳熟就行,结合二进制去理解,两者一对比,是否发现仅有符号不同而已!!!

img

img

八卦就这样推出来的,要背的东西又来了,就得混个眼熟耳熟,不要过分纠结为啥长这样,再模拟一下小时候,咱没问为啥1要这样写吧,咱可都是用图形辅助记忆1就是这样写的,1像铅笔,2像鸭子。。。。。。

自己品!!!

话不多说,背就对了,基础打好

记形:

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记数:

乾一,兑二,

离三,震四,

巽五,坎六,

艮七,坤八。

上点难度,直接背下面的口诀吧,以后好用!!!

【五行八卦阵口诀】

1、乾三连西北开天

乾卦是三横相连接的,西北方是八卦方位,代表天的符号,开天辟地,故先天数为1。

2、坤六断西南八地

坤卦是三横中间断为六个小分段,八卦方位在西南方,代表地的符号,万物生长于地,归于地,故先天数为8。

3、兑上缺西方双泽

兑卦是三横上一横缺个口,八卦方位在正西方,代表泽的符号,先天数为2。

4、巽下断东南无风

巽卦是三横下一横断开,八卦方位在东南方,代表风的符号,先天数为5。

5、艮覆碗东北齐山

艮卦是三横上一横是实的,下两横是虚的,象打翻的碗那样,八卦方位在东北,代表山的符号,东北方总是山比较多,齐同七,先天数为7。

6、震仰盂东方四雷

震卦是三横下一横是实的,上两横是虚的,象钵盂那样,八卦方位在正东方,代表雷的符号,先天数为4。

7、离中虚南方真火

离卦是三横中间那横是虚的,上下两横是实的,八卦方位在正南方,代表火的符号,三昧真火,故先天数为3。

8、坎中满北方六水

坎卦是三横中间那横是实的,上下两横是虚的,八卦方位在正北方,代表水的符号,先天数为6。

img

八卦记住后,我们马上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了,组合起来通过形去找到对应的卦名,然后就可以自测一卦了,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掌上乾坤,天干地支手诀图

电视剧中,常常会看到很多算命先生或者术士,想预测某些事情时,只要在手上掐指推算一下,用不了多久就能轻而易举的做出断语。他们究竟在推算什么?又是依据什么做出的判断呢?

其实这是一种掌上起局法,是古人在用奇门遁甲占算时,将天干、地支、八卦、五行等信息,按照一定规则排入手掌上后,通过默念口诀用大拇指依次点算的方式,达到将天干、地支、八卦与五行相配的目的,以方便占者通过五行的生克等关系来进行推算预测。

把复杂深奥的问题加以简化记忆,以便应用,这有点像计算机程序员,把许多常人看起来复杂烦琐的问题,从中找出规律,总结成几个简单的程序来计算,便方便了许多。

学习奇门遁甲特别是初学者,要记忆许多的基础知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结合掌上起局法,通过手指配合来记忆就会容易很多。下面就来讲解这种快速的手上记忆法,希望大家看了以后,有朝一日也成为能掐会算的高手!

掐指一算

掐指一算

十二地支记忆法

先来说十二地支。在做预测时,通常右手拿笔做记录,以左手来掐算,所以我们以左手为例。掌心向上,摊开左手掌。以大拇指为笔,像鼠标那样点击掐算。剩余4个指头每个有3条横纹,再加上指头的最尖端,一个手指共4处位置来顺时针排列十二地支。对应位置如下:

“子”位:无名指最下面第三条横纹为十二地支的第一位,即子位。

“丑”位:中指最下面第三条横纹为第二位,即丑位。

“寅”位:食指最下面第三横纹为第三位,即寅位。

“卯”位:食指中下节第二条横纹为第四位,即卯位。

“辰”位:食指中上节第一条横纹为第五位,即辰位。

“巳”位:食指尖端为第六位,即已位。

“午”位:中指尖端为第七位,即午位。

“未”位:无名指尖端为第八位,即未位。

“申”位:小拇指尖端为第九位,即申位。

“酉”位:小拇指中上节第一条横纹为第十位,即酉位。

“戌”位:小拇指中下节第二条横纹为第十一位,即戌位。

“亥”位:小拇指最下面第三条横纹为第十二位,即亥位。

十二地支掌决表

地支方位和五行

我们知道,在奇门遁甲九宫格中的方位与现实中的地理位置是正好相反的,即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在手诀图中,也遵循这种规律,以**子为北方、丑寅为东北方、辰巳为东南方、午为南方、未申为西南方、卯为东方、酉为西方、戌亥为西北方。**这样就记住了十二地支的方位。

根据地支方位就能记住地支五行,即在手掌上顺时针旋转,从寅起,每两个地支为同一种五行属性,间隔一个五行为土的地支:寅卯东方木,巳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亥子北方水,辰戍丑末四季土

记住了十二地支的相应手掌位置,再根据此图记忆地支的生克关系就比较简单了。

地支相害

上下相穿,穿心相害。将四根手指均分为上下两块,同一根手指上下对应的两个地支位相害,一共6对相害关系。即食指:寅巳害、卯辰害;中指:丑午害;无名指:子未害;小拇指:申亥害、酉戌害

地支六害

地支相冲

地支间两两相对、阴阴相对、阳阳相对为之对冲,反映在手上是呈对角线分布的地支位相冲,即:子午相冲, 丑未相冲, 寅申相冲, 卯酉相冲, 辰戌相冲, 巳亥相冲。如图所示:

地支六冲

地支相合

将四根手指分为两组,由上而下左右相对的两个地支位相合,一共6对相合关系。即子丑合土、寅亥合木、卯戌合火、辰酉合金、巳申合水,午未合土。如下图:

地支六合

地支相刑

相比于前三者,地支相刑的关系要复杂一些,分为三个地支相刑、两个地支互刑、一个地支自刑,三种情况。即: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丑刑戌,戌刑未,未刑丑;子卯相刑;辰午酉亥自刑。如下图:

地支相刑

根据十二地支掌上图来记忆地支的相冲、合、害关系非常简单快捷。相对于十二地支,在左手上有固定的位置,十天干则是游移不定的。确定了天干在手上的位置,再和对应的地支相搭配组合,便一下子就把天干、地支、六十甲子都放在左手掌上了。

十天干六十甲子记忆法

十二地支的排列位置,无名指最下面第三条横纹即为子位。十天干便从地支子位上,按顺时针方向,开始排布。

甲与子重合、乙与丑重合、丙与寅重合、丁与卯重合、戊与辰重合、己与巳重合、庚与午重合、辛与未重合、壬与申重合、癸与酉重合。

这样一轮下来,排完十天干正好是一甲——甲子旬。按日干支算是十天,按时辰算是十个时辰,也就是一旬。

接下来,按顺时针方向接着从小拇指中下节第二条横纹的戌位开始第二轮排布。甲与戌重合、乙与亥重合、丙与子重合,这样一直排到癸与未重合,排完十天干是二甲——甲戌旬。

以此类推,从地支申上起为甲申,排到癸已,是三甲——甲申旬。从地支午上起为甲午,排到癸卯,是四甲——甲午旬。从地支辰上起为甲辰,排到癸丑,是五甲——甲辰旬。从地支寅上起为甲寅,排到癸亥,是六甲——甲寅旬

六轮排下来,正好排完六十甲子。每轮与甲搭配的第一位即为六甲旬首。如下图所示:

六十甲子

天干没有固定的位置,它好像一个套在地支外面的齿轮,随地支的变化而动,我们地支某个年份的干支,便能通过顺推逆推的方式推算出其它年份。比如已知2008年为戊子年,算2018年是什么年?

首先地支在手上的位置是固定的,即无名指最下面第三条横纹为子,天干戊便也在这个位置,2018年在2008年之后,便把天干顺时针从子位开始移动十下(2008与2018相隔十年),己、庚、辛、壬……正好又排到了戊,戊就是2018年的天干,戊此时在小拇指中下节第二条横纹的位置,对应地支为戌位。所以2018年就为戊戌年。

十天干方位和五行

十天干记忆五行方位时有一套固定位置。从左手食指起最下节指腹为甲,顺时针旋转到食指的中间节指腹为乙,再向上到食指的上节指腹处为丙,中指的上节指腹为丁,无名指的上节指腹为戊,小拇指的上节指腹为己,小拇指的中间节指腹处为庚,小拇指的下节指腹处为辛,小拇指的下节指腹为壬,中指根部为癸。这一小圈就为十天干在手掌指的准确位置。如下图所示:

十天干掌诀表

这样就得出十天干的方位和五行为: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戊己中央土

年月日时四值干支快速推算方法掌诀

A:年干支快速推算法:

1.年天干求法:年尾数4加在十天干掌甲位上,5(乙),6(丙),7(丁),8(戊),9(已),0(庚),1(辛),2(壬),3(癸)。

(见十天干配年命掌诀)

即公元年4尾对应年干为甲,5尾对应乙,6尾对应丙,余仿此类推。

2:年支的求法:1900年一1999年基数为1,2000年一2099年基数为5。(1900年前和2099年后的基数就不必记了,因为这两个基数已经包合200年了)

方法是:把公历年尾数后两位加该年所对应的基数的和除以12所得的佘数对应的地支数,就是该年的地支数。

举例:求2022年的地支?

1:根据上面求天干掌知道年尾2对应十天干掌壬上,故知年天干是壬。

2:求地支:用年尾22+基数5=27 27÷12余数是3,3对应十二地支寅,故知寅是2022年的地支,综合上面知道:2022年的干支是壬寅。余仿此。

B:月干支推算法:

五虎遁歌:

甲已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首,丙辛之年从庚起,丁壬壬位顺行程,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

举例:求2022年5月干支?

根据上面知道2022年干支为壬寅,套入上面歌诀丁壬壬位顺行程,知道壬寅年正月起壬寅,2月癸卯,3月甲辰,4月乙巳,5月丙午。故知壬寅5月的干支为丙午。佘仿此。

C:日干支快速推算法:

此法经本人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潜心钻研所得。熟练后用心算(用手机计算器更简单)可在数十秒内推算出前后200年内任何一日的干支,比查找万年历方便实用,比流年赶月,大小金钳等方法更简单易记,只要记住四句口诀,四个常数就可以了,简单吧?(当然你也可以推算一干年甚至一万年,一百年只须记住一个常数只可,但是超过前后200年对大多数的人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现在市面上也有很多推算日干支的方法,但不是口诀常数一大堆,就是推算过程非常繁杂,都不实用。本人是一名易学爱好者,常常使用到日干支,查万年历有时又不方便,鉴于此本人下苦功研究出此推算日干支的简易方法。在此拋砖引玉一﹣将此方法发表出来供各位易学爱好者参考。口诀:

乘5除4基加日,双月应须三十,一二自加闰少一,经几大月多加几。

基数(1900–1999基数:9;2000----2099基数:54;1800—1899基数:25;

2100—2199基数:39)

1月不计算在大月内。口诀分解:年尾(后2位数)乘以5+年尾除以4的整商数+当年基数+当日数+当日所经过的大月数(如果是平年一月加1,二月加2,闰年1月不加,2月加1。不管平闰年三月不加数,四五月加1,六七月加2,八月加3,九十月加4,十一,十二月加5.)(如果是双月应加30,单月不加)然后把所得和数除以60,取干支序号:

甲子1,乙丑2,丙寅3—﹣癸亥60.小于60者直取。

(注:1:凡遇农历申子辰年即是公历闰年。

2:能被4整除的公历年份是闰年。此两种方法同样可以求出公历闰年)

举例:求公历1913年5月3日干支?

13*5+13/4(取整商数3)+9(基数)+1(所经大月数,因一月不计算大月,只经三月1个大月)=81,

(81/60余21)21是甲申,故知当日是甲申日。

求公历2022年4月28日的干支?22*5+5(22/4取整商数5)+54(基数)+28(日数)+30(四月是双月须加30)+1(平年四月份故加1)=228除以60余48)

48(60干支序号)是辛亥,故知2022年4月28日的干支是辛亥。

其余依法类推。

D:时干支的推算法:

歌诀:甲已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举例:求2022年4月18日辰时干支?

根据上面推算得知4月18日干支为辛丑。

根据上面歌诀丙辛从戊起,子时戊子,丑时已丑,寅时庚寅,卯时辛卯,辰时壬辰。故知壬辰为4月18日辰时的干支。余仿此。

十天干掌

十二地支掌

看懂了上面如何计算天干地支,就知道了影视剧里面的算命先生左手掐啊掐的是在干什么了吧,现在你学会怎么掐算了!

参考&致谢

系列教程

全部文章RSS订阅

文化历史系列

文化历史 分类 RSS 订阅


作者: 夜法之书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夜法之书 !
评论
数据加载中 ...
 本篇

阅读全文

易学入门
易学入门 易学入门
易学是一门深奥的传统文化,普通人入门都比较难。上一篇文章介绍了阴历,阳历,阴阳和历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学习天干地支,五行八卦了。风水养生,中医入门,易学学习,下面知识都是必须的!
2025-04-07
下一篇 

阅读全文

阴历、阳历、阴阳和历的来龙去脉
阴历、阳历、阴阳和历的来龙去脉 阴历、阳历、阴阳和历的来龙去脉
大多数人弄不清楚阳历、阴历、公历、农历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以至于简单粗暴地认为,阳历=公历,阴历=农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本文详细介绍它们之间的区别,来历,以及具体原理!弄懂节气,一文足以!
2025-04-06
  目录
支付宝扫码领红包